close

 

東莒,一個苦苓口中離離離島的地方

人與島嶼的關係緊緊連結

大埔,曾因為人的聚集而繁榮的聚落,也因為人的離開而失去光彩

現在一樣的空間,有一群人正用自身力量讓它重新發亮

 

 

因為人的聚集而有故事

馬祖列島的戰地文化一直是廣為人知的,但早在國軍進駐之前,它的美便由人的聚集而更有獨特的魅力,

東莒就是其中一個充滿故事,讓人流連忘返的島嶼,過去當地人稱之為下沙(馬祖話發音為a-lay),現在我們以「療育之島(a-lay-island)」定義它。

這是個現今居住人口不過1200人的小島,每個島民幾乎都互相認識或有聯結關係,因為對外聯繫不易,自給自足為生活的基本配備,也造就「無所不能」的生存方式,配合季節、環境而產生在地生活的特殊風格。

島上有三個聚落分別是大埔、福正、大坪聚落,在過去漁業發達時曾造就大埔、福正聚落的繁榮盛況,隨著季節轉換島民在二個澳口移動。

聚落空間的形塑是因應生活所需而變化,也因應環境取材而形成特有風格,過去漁商繁榮的大埔聚落,曾有過港灣外有上百艘船隻、聚落內則有各式店鋪的繁華景貌,但也因為漁業沒落之後維持生活所需,人口大量遷移至大坪聚落,大埔一度變成無人居住的聚落。

然而大埔曾經有過的人文風情,仍存在在人們的記憶及信仰裡,如今在重視文化資產保存的聲浪裡,除了透過建築修復將老屋再生,注入新的活泉更是讓聚落活化的關鍵。

圖一

 

因少成多的美

 

歷史的遷移、時代的巨變,不復以往的繁華光景,東莒儼然成為人少(青年人口外移、國軍編列裁撤)和物少(天然漁貨量大不如前)的代表之一,

「同島一命」的斗大標語仍舊佇立在東莒的猛沃港港口旁,如何喚醒在地認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。

在東莒最重要的共識組織是社區發展協會,理事長寶哥表示,他們正在努力串連地方資源,並且深思「好的計畫」以製造「對的機會」讓地方更好,這些是需要一點一滴累積的,包括如何讓青年回流也是近期協會推動的要項。

對內有社區發展協會,對外則有好多樣文化工作室為這片土地共同努力著,擁有社區營造及藝術管理的負責人廖億美小姐表示,好多樣文化工作室為地方建立對外交流平台,就地取材,透過藝術的力量辦活動串聯社區,不久前剛辦理的小島社區青年工作坊便是如此概念延伸,以青年學子為主軸對象,透過創作、對話讓青年發聲,突破思考地方的發展可能,這個活動得到的最大回饋是,透過活動的凝聚刺激了青年們想自己動手做的想法,用屬於自己生活地方自有的資源,透過自己的親身參與而傳達在地認同感。

圖二

 

吸引「對的人」深度旅遊

 

「以工換宿東莒深化版-2014大埔聚落以X換生活招募計畫」是現在大埔聚落正在進行的一個帶有實驗精神的開放招募計畫,招募對空間、環境改善或創作願意來參與當地生活的各領域朋友,依照個人專長申請至少一星期以上的以工換宿,至目前為止以吸引了三十位以上朋友參與,每個人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創造與回饋聚落,並把這樣的經歷交換與分享出去,也因而將「X」的無限可能持續發展。

目前計畫將持續至11月底,實際走訪大埔聚落可以發現有一些創作已悄悄融入聚落及周邊空間,東莒居民也多反映樂見其成,然而這份力量是否也有向外傳達呢?

好多樣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廖億美小姐表示,宣傳曝光有好也有壞,目前更重要的是議題性的曝光,讓對的人進來,讓願意深度體驗當地生活的朋友加入,能夠讓這份能量有更多綻放與發揮的可能性。

 

圖三

 

像星砂般閃閃發亮,藝術不迷路

 

走在大埔聚落裡,會不經意地遇見彩繪的浮球佈置,每個浮球彩繪出自不同人之手,讓這些過去曾做為捕魚用的產物(早期為避免被大陸漁民偷走,特印有中華民國國旗浮印及反共標語),透過創作重新被賦予意義,可貴的是它帶來不經意的驚喜感,為到訪聚落的人指引的藝術指標。

預計在十月中旬開展的創作展,為「與社會交往的藝術-香港台灣交流計劃」中多位香港藝術家經過短期進駐大埔聚落後,透過觀察及在地體驗,以另一種觀點來詮釋他們所看到的這塊土地,收集來自這塊土地的故事,像是藉由不同的碗盤來說故事、將戰地文化特有的迷彩圖案用島嶼造型的概念來解讀等方式,為創作帶來能量及一種可能方向,希冀作為未來更多的創作延伸。

大埔聚落經由空間的翻新及美化,未來將有更多藝術創作、展演的空間以及島民交流的空間,更令人期待的是經由人的串連而成的風景,

不論是在地島民、進駐藝術家、換宿朋友或是旅人,將讓這塊土地有更多的可能,並且將這份精神傳遞到整個島的串聯,期待不久的未來,有更多元的視角可以感受屬於這個島的美。

 

圖四

圖五

圖六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<本文收錄於:藝周刊>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藝文 專欄 東莒
    全站熱搜

    絮言絮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