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圖一(更新)         

近年來,不少人童年記憶中卡通故事的主角紛紛變身展覽主題,在各大藝文空間呼喚廣大影迷買票入場。卡通故事成為特展內容並非近期特例,然而一窩蜂角色代言展覽,究竟為台灣展覽生態帶來了龐大的效益?還是龐大地氾濫化?以下以迪士尼90周年特展為主軸,探究此現象。

 

展覽分區及動線

   由聯合報系主辦的迪士尼90周年特展,以「迪士尼時光迴廊」、「Disney Channel 20周年展區」、「米奇演進區」、「冠軍賽車場」、「香港迪士尼樂園展區」等展區劃分,打著經典角色人物、重現經典故事動畫場景等焦點吸引民眾購票。展覽入口以巨大迪士尼形象包裝,旁邊有米奇裝飾物提供拍照,這樣的鮮明形象呈現,引發人潮的聚集,即使是路過民眾也紛紛駐留拍照。

 

   走入展覽空間,跟著迪士尼的口號「進入歡樂與夢想的奇妙旅程」,民眾一方面進入童年時光的記憶,對經典角色、電影的愛好而讚嘆聲不斷,一方面卻也進入標準式的商業展覽狀態(尤以台北最為嚴重)---人潮多、動線雜、空間擠,人人手拿數位拍攝器材拍不停,大家都想跟卡通角色形象合影,也意味著原本空間動線的規劃勢必受影響,人流無法得到完善的疏導,走入迪士尼的時間軸介紹歷史發展的區域更是如此,本是讓民眾進入時光機細細回味各時期迪士尼經典的地方,再度陷入被人潮推著前進或是人人拍照、人人閃避的窘境,影響觀展品質之餘,也難免造成觀展民眾的怨言四起。

 圖二

 

卡通展覽的療癒與複製特性

   卡通角色的出現帶動相關商品的大量生產,其存在的原因可說是與現代人生活的需求有關,具有療癒心情、情感投射的商品,往往讓人心情放鬆、紓解情緒,這也說明為何迪士尼系列產品推出往往備受注目,不論男女老少,可愛的視覺圖像、鮮明的角色特質、廣泛的衍生商品(包括展覽)總是受到大眾歡迎,因為它的療癒特性已轉變成了收藏的價值,透過消費來換取內心的滿足,讓人不得不重視其療癒特質的影響性。

   以卡通展覽內容來說,經典故事情節及代表角色的呈現往往是展覽一大賣點,讓觀者進入卡通的世界,藉此暫時跳離現實的生活,但展覽往往受限於空間或是其他因素的考量,要在一個展覽內完整呈現不同的故事場景,確實有其難度,比較常見的呈現方式即是以輸出圖片、文字看板,搭配部分角色以模型呈現,節省成本及空間的運用,但也易造成內容的空洞化、缺乏視覺真實感;在迪士尼90周年特展中也存在著這種表現手法,比較受歡迎或所謂經典的角色人物,會搭配簡單的櫥窗展示模型或娃娃,以簡短的文字提示取代說明,許多迪士尼電影則以海報形式呈現,靜態的內容多過於動態的內容,更別提角色互動了,迪士尼樂園著名的角色扮演互動接觸並沒有同樣出現在展覽裡,無法讓民眾實際體驗到迪士尼一向形塑的歡樂感,現場展示的手稿也多以輸出品代替真實手繪稿,整個展覽以複製品居多、商業化氣息濃厚,販售迪士尼商品的賣店空間幾乎可超越多數展區的空間,消費者只能藉由二度消費將「回憶」購買回家,看似經由購買商品獲得了療癒的感受,但展覽本身卻難以帶來真實地情感回饋。

 圖三圖四 (1)圖五

展覽的下一步思考

   迪士尼90周年特展巡迴台灣,展期為時三個月,在第一波票價優惠推出時就引起不少民眾注目,在展覽票價逐漸攀高的市場中,預售票價的折扣優惠成為觀察票房趨勢及吸引民眾消費的不二法門。然而走進台北松菸、華山文創園區,同期間類似性質的卡通展覽佔據了各廣告版面,一到假日,展覽現場儼然成為售票版菜市場,相近的票價策略、相似的巡迴模式,賣的一樣是卡通故事內容,一窩蜂角色展覽的盛行近年來成為主流,台灣展覽市場卻越走越窄,透過相同模式更換主題套用,賣角色品牌而內容趨於空泛,展覽票價卻居高不下,龐大的效益讓業者獲利,非但沒有因此提升台灣的展覽格局及內容品質,反倒是讓展覽市場不斷抬高票價,觀展品質卻不受保障,不成正比的買賣交易對於市場的影響,著實令人擔憂。或許應該反過來思考,如何透過提升展覽本身的收藏價值(意味其附有的情感價值)來改善展覽的品質,帶給消費者更多真實地情感回饋、創造展覽存在的獨特性,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<本文收錄於:藝周刊>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絮言絮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