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意市集、文創市集、手作市集、藝文市集…各種冠上「市集」的詞彙,近期在全臺灣各角落現身,要感到陌生都很難,究竟市集在瘋什麼?哪些人在瘋市集?
「創意市集」一詞
「市集」聚集攤販買賣為很早以前就已發展成型的商業模式,「創意市集」的概念,可以追溯到早期倫敦的流行市集,透過市集的方式與藝術同好交流;而「創意市集」一詞在臺灣開始廣為人知,可以從王怡穎筆下的倫敦說起,王怡穎旅居倫敦,觀察倫敦的幾個著名的流行市集(fashion market)並訪談曾在市集裡擺攤的創意工作者,進而創作插畫詮釋、出版《創意市集》與《創意市集 II 玩心大發》兩本叫好又叫座的書,為眾人開啟創意市集的視野,國內創意市集的熱絡,與王怡穎的這兩本書分不了關係。
當然,生活民情的不同,在臺灣跟英國的“創意市集”概念也不盡相同,這幾年,臺灣各地開辦的創意市集中,參與的個人和品牌都非常多,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名字出現,產品的類型也越來越豐富,創意市集儼然成為戶外人潮聚集的不二法門。
圖1.創意市集常聚集各式強調手作、概念商品
創意市集的分佈與拓展
創意市集常固定於幾個地方聚集辦理,像是經常有展覽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、松菸文創園區、駁二藝術特區等等;在大型活動場地,例如台北花博公園;又或是商圈附近串聯地方,長期經營的西門紅樓市集、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等都可以見到創意市集的身影,這些活動不外乎都是以提供場地作為平台交流,扶持創意品牌發展為理念,以低租金鼓勵創意工作者聚集擺攤。
在這之中,身兼市集經營及招募攤友的中介者儼然而生,跳脫場地擁有者就是市集活動主導者的概念,像是幾個較「夯」的市集”中介者” 特色代表:手手市集、邊緣人市集等,這幾年快速拓展辦理區域範圍及名聲,提升了處處都有辦理創意市集的可能性,甚至同一時間在不同城市,會有不同場的市集活動進行,可見其魅力之大。而這些所謂的號召中介者,究竟為何能穩定經營並且持續擴大範
圍?以邊緣人市集為例,由三位從實踐大學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主導,創造溝通平台交流,以條件式篩選、並鼓勵不同創意業種之攤友參於創意市集擺攤,這些人可能不屬於主流市場產業的一環,所以以「邊緣人」的概念稱呼之,這樣的核心理念貫穿了創意市集之於社會的關係,既微小(不如其他產業龐大)又強大(不容忽視的邊緣力量),也難怪現在各地一到周末,就會看到不同創意市集的影子。
圖2.邊緣人市集在商場戶外辦理市集攤位
圖3.手手市集在雲林布袋戲館外辦理市集攤位
圖4.手手市集在戶外草地辦活動
以手手為名的市集,則是以「手作」及「二手」為別樹一格特色,有時會以不起眼的角落、空地擺攤,希望成為交換二手物品、手創物品的空間,重視手作、在的資源利用,讓販賣不只是販賣,而是透過市集,讓自己創作想法得到更多認同。
創意市集,下一步?
從固定場域的市集到移動式場域的市集,其中內容差異並非太大,由於「創意市集」的概念既然是”帶得走的”,當然就可以不拘於形式、大小、甚至是主題搭配,這也是為何我們可以在官方主導的大小活動裡看到它們,在私人企業辦理的活動看到它們,在非營利機構的活動裡也少不了它們,這樣的”無所不在”對創意市集是正向發展?還是壽命危害?
值得可以肯定的是,創意市集的聚集效應,有助於創意工作者有更多的曝光機會、發聲機會,也能夠刺激創意產品的拓展,然而,能夠在不變之中創造更多的可能,是眾多創意市集(及其擺攤者)應正視的課題,我們期許臺灣各個創意市集都能走出一片擁有自我特色的發展道路。
圖5.創意市集在各式戶外場地辦理與其他活動串聯
圖片來源:
圖1.引自邊緣人市集官方粉絲團
圖2.引自邊緣人市集官方粉絲團
圖3.引自手手市集官方粉絲團
圖4.引自手手市集官方粉絲團
<本文收錄於:藝周刊>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