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們總是看似過很好,其實不然

 

我還記得上台北工作的第一年,沒日沒夜的加班生活

擠出來的時間就趕緊把握出門放空

一位很久沒見的前輩卻問我: 你打算玩多久,玩一年也夠了該找工作了吧?

我愣了一下,這才曉得在社群網站上我所透露出來的訊息,原來都是玩樂居多

即使生活再不順遂,別人眼中看到的你可能跟你不一樣

說好聽是報喜不報憂,但也不全然是真喜或是真憂

認真反省臉書倒底該呈現的是怎樣的我

當下的結論只是,懂我的人會懂,不可能一一去解釋太多

 

又過了很長一段日子,生活中多了一些人,多的是臉友

總有種感覺,想把這一刻美好留住,所以我們會上傳照片會打卡,想記錄什麼,就怕忘記了什麼

臉友也是這樣來的,因為過往,旅行,工作,介紹,網路...各種原因出現而我們想要留住連結的對象

因此成為網路世界的朋友,但我們通常不出現在對方生活裡

不陪伴只認同/不認同,認同就按讚,(表示)關心也按讚

然後我們就會開始分不清按讚算不算理解,不按讚算不算不關心

在這城市的臉友越來越多,可是我卻越來越找不到朋友出門

 

今天在一個聚會上,一個畢業不久的女孩

在短短交談的幾分鐘後,她讓我感受到:我能理解你

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力量,從她的言語跟神情裡,我好像得到了一些安慰

為什麼我會需要被理解?

就好像打開FB個人頁面時,你總希望有人聽到你的文字

不管是在你的回文或是你的PO文裡,那些除了看圖說故事以外的東西

你更希望得到交流的感覺,貼近內心的

而另一位女孩,拿著字卡問我,如果別人生活遇到瓶頸你會建議怎麼做?

我告訴她,去旅行吧!我也剛結束一段旅行,為逝去的工作跟感情告別

聽完我簡短的故事分享

她的眼神跟肢體,再次傳達了:我能理解你

我可以感受到當下的關心是真的,滿滿的

我們不過才脫離陌生人不到半小時的時間,居然因為面對面交流而傳遞了真誠的情感

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

原來希望被理解這件事,早已跳脫了親密關係的範圍(很親密的家人好友)

內心渴望被理解,無關你認識我多久

 

也或許,這是我們參加聚會的理由

不管來自哪裡,生活上,言語上,情感上

想被看見,想被傾聽,想被理解,想被激發更多可能

需要踏出舒適圈看看其他人怎麼生活

再從別人的故事裡找到自己的一點樣貌跟靈魂

 

這個夜晚,才會如此不一樣

敬  異鄉人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絮言絮語 的頭像
    絮言絮語

    看見徬徨

    絮言絮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